初期的爵士鼓非常簡單,只有大軍鼓、小鼓和軍镲。人們把大軍鼓立放在地上,架起小鼓,用腳把大鼓踢響,再把一根棍子插在地上,掛上一片軍镲。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戰(zhàn)爭結(jié)束,能歌善舞的黑人從解散的軍隊那里獲得不少樂器。如大小軍鼓、鈸镲等,(這些樂器幾乎成了后來爵士樂中的主要樂器)天才的黑人把各類鼓镲巧妙的組合在一起,就成了架子鼓的雛型。他們把大軍鼓安上支架放在地上,配置一個能鼓動鼓面的踏板。再把小鼓和軍镲分掛在大鼓的兩邊。這樣,一個人就能同時操縱多件打擊樂器。后來通過發(fā)展、改良,慢慢就演化成了現(xiàn)代的架子鼓。隨著爵士樂的不斷發(fā)展。鼓手的技術也不斷提高,簡陋的裝置再不能適應樂隊和鼓手的需要,于是就在打擊樂組合中逐漸加入了幾個去掉響弦的小鼓,打起來嗵嗵嗵嗵,與大鼓、小鼓交相呼應十分動聽,后來就以它們發(fā)出的聲音命名為“嗵嗵”(TOM—TOM)。中國的習慣叫法為“嗵嗵鼓”,因為嗵嗵鼓的型制很像水桶,有的也叫它“桶鼓”。隨著爵士樂的發(fā)展,能夠連動的踩镲也加了進來。直至發(fā)展到型制健全、操縱方便、具有兩面大鼓、七八面嗵鼓、八九面吊镲的世界性打擊樂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