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蟲夏草菌子囊菌之子座出自寄主幼蟲的頭部,單生,細(xì)長如棒球棍狀,長4~11厘米;不育柄部長3~8厘米,直徑1.5~4毫米;上部為子座頭部,稍膨大,呈圓柱形,長1.5~4厘米,褐色,除先端小部外,密生多數(shù)子囊殼;子囊殼大部陷入子座中,先端凸出于子座之外,卵形或橢圓形,長250~500微米,直徑80~200微米,每一子囊殼內(nèi)有多數(shù)長條狀線形的子囊;每一子囊內(nèi)有8個具有隔膜的子囊孢子。
寄主為鱗翅目、鞘翅目等昆蟲的幼蟲,冬季菌絲侵入蟄居于土中的幼蟲體內(nèi),使蟲體充滿菌絲而死亡。夏季長出子座。分布青海(玉樹等)、西藏、四川、云南、貴州、甘肅等地,其中數(shù)青海、西藏的為珍貴。
夏至前后,當(dāng)積雪尚未融化時入山采集,此時子座多露于雪面,過遲則積雪融化,雜草生長,不易找尋,且土中的蟲體枯萎,不合藥用。挖起后,在蟲體潮濕未干時,除去外層的泥土及膜皮,曬干。或再用黃酒噴之使軟,整理平直,每7~8條用紅線扎成小把;用微火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