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法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藝術(shù)。學習書法,除需要循序漸進地勤學苦練外,還要加強多方面的修養(yǎng),也就是說,學書法還要在字外下功夫。
宋代大文學家、書法家蘇軾有句名言:退筆如山未足珍,讀書萬卷始通神。說明讀書對書法學習的重要性。書法表現(xiàn)的是漢字,書法創(chuàng)作又與文學緊密結(jié)合,因此,學習書法,要讀一些文學書、文字書,如古典詩詞、名篇散文、文學著作等,提高文學、美學和藝術(shù)修養(yǎng);讀一些書法理論著作,了解書法的原理,掌握書法藝術(shù)內(nèi)在的規(guī)律,更直接有助于書法水平的提高。
學習書法,還要加強道德情操的修養(yǎng)。常言說:書為心畫,書如其人。書法作為一門以文字為基礎(chǔ)的造型藝術(shù),必然要滲入書法家一定的情思、氣質(zhì)、個性、審美情趣和對客觀事物的看法。唐代書法家柳公權(quán)有句名言:心正則筆正。說明加強道德情操修養(yǎng)對學習書法的重要性。
非漁書法實訓課程:初級班 中級班 高級班
上課時間:周末班 全日制班 寒暑班
書法技法:
筆法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筆法包括執(zhí)筆方法和用筆方法,狹義的筆法僅指用筆的方法。此指狹義。筆法包含筆的運行軌跡、運行速度、筆毫與表現(xiàn)載體的接觸部位、筆鋒所處的位置、筆的豎立程度和筆的轉(zhuǎn)動狀態(tài)等。
一、筆的運行軌跡
筆的運行軌跡,指毛筆在書法表現(xiàn)載體(紙、絹、竹、木等)上運動、行進的路線和因此而留下的痕跡。筆的運行軌跡因書體而異,因風格而異。
正書(含篆、隸、楷)講究逆鋒起筆、回鋒收筆。所謂逆入平出、無垂不縮,無往不收就是對筆的運行軌跡的基本要求。在起筆和收筆的過程中,筆鋒往往兩次經(jīng)過同一個點。行筆過程中,筆畫圓轉(zhuǎn)處,筆按弧線行進;筆畫平直處,筆按直線運動。
行、草書由于運筆較快,筆意連貫,正書中逆起回收的要求被淡化。一筆之中,筆鋒很少兩次經(jīng)過同一點(交叉除外)。同時,行、草書變化豐富,直線條相對較少,筆多按曲線運動,連綿前行。
從書法的風格來說,方峻、內(nèi)扌厭
的、其轉(zhuǎn)折處(指橫折)先提筆上靠,再按筆向內(nèi)而下,筆意內(nèi)斂,筆畫稍有重合。而圓潤外拓者,轉(zhuǎn)折處則直接向右下按筆,圓轉(zhuǎn)下行,筆意向外拓展。
二、筆的運行速度
筆的運行速度,指筆運行的疾澀、快慢。疾,快的意思。但疾并非一味的快速,仍須起伏行筆,急遽有力。澀,慢的意思,即行筆要留得住,但又并非停滯不前。字的點畫不同,行筆速度亦各異,故有疾、澀之分。清劉熙載《藝概·書概》云:古人論用筆,不外疾澀二字。澀非遲也,疾非速也。以遲速為疾澀,而能疾澀者無之。清蔣和《書法正宗·筆法精解·指法名目》云:宜疾則疾,不疾則失勢,宜澀則澀,不澀則病生。
一般而言,寫正書的速度要慢些,但又要有行草的靈動,寫行草書則要快些,但又要有正書的穩(wěn)重。
筆運行的速度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根據(jù)具體情形時緩時急,交替前行。
三、筆與表現(xiàn)載體的接觸部位
筆與表現(xiàn)載體的接觸部位,即筆毫與表現(xiàn)載體接觸的部位。
我們可以將筆毫先分為三個部分,接近筆管的三分之一稱為筆根,接近筆尖的三分之一稱為筆鋒,中間的三分之一稱為筆腹。筆根以下的部分(即筆腹、筆鋒)又可分為三個部分。如此,則筆毫自下而上可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筆尖至九分之二處為一分筆,九分之二至九分之四處為二分筆,九分之四至九分之六處為三分筆,九分之六以上的部分為筆根。
非漁實訓聯(lián)系方式: (微信號) 楊老師
工作
實訓地址:寧波市鄞州區(qū)都市森林一幢2單元417室。(工商銀行樓上)
公交路線:
萬達廣場北站:118路、103路、115路、168路、161路、107路、166路、151路、116-1路、650路、661路、661-1路
萬達廣場西站:105路、116路、632路、126路、129路、
萬達廣場東站:363路、366路、205路、206路、21路(單向)、633路、660路、623路、690路、906路(單向)、128路、176路、666路、
都市森林站:105路、118路、126路、151路、151區(qū)間、151支線、368、632路、161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