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山舞獅演出,良好的技藝贏得一致好評較為可靠的說法是:中國本身沒有獅子,在中華文化中,獅本來是和龍、麒麟一樣都只是神話中的動物。到了漢朝時,才首次有少量真獅子從西域傳入,當(dāng)時的人模仿其外貎、動作作戲,至三國時發(fā)展成舞獅;南北朝時隨佛教興起而開始盛行。史書中,《漢書禮樂志》中提到象人,據(jù)三國時的解釋,就是扮演魚、蝦、獅的藝人。到了唐朝,舞獅是大型宮廷舞蹈表演的一種。當(dāng)時的太平樂亦稱為五方獅子舞出于天竺與獅子國等國。白居易的詩中描述獅子舞: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作齒,奮迅毛衣擺雙耳,可見當(dāng)時的舞獅跟今日我們所見的已十分相似。
表演者在鑼鼓音樂下, 裝扮成獅子的樣子, 作出獅子的各種形態(tài)動作。中國民俗傳統(tǒng), 認(rèn)為舞獅可以驅(qū)邪辟鬼。故此每逢喜慶節(jié)日,例如新張慶典、迎春賽會等, 都喜歡敲鑼打鼓, 舞獅助慶。
舞獅亦跟隨著華人移居海外而聞名世界,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地相當(dāng)盛行舞獅。聚居歐美的海外華人亦組成不少醒獅會,每年的春節(jié)或重大喜慶, 他們都會在世界各地舞獅慶祝。舞獅還代表歡樂,代表幸福,代表人們心中的祝福,是生活美好的象征! 舞獅分為兩類:文獅、武獅。文獅子一般是戲耍性的。擅長表演各種風(fēng)趣喜人的動作,比如:撓癢癢、舔毛、抓耳撓腮、打滾、跳躍、戲球等等。武獅子則重在耍弄技巧。普通的是踩球、采青、過蹺蹺板,難的甚至要做武功性的表演,比如走梅花樁這樣的高難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