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楊德全的繡莊,她向我介紹了完整的蜀繡工序:下料、上料、勾描、上繃子、分線、刺繡、裝裱。所謂下料,是根據(jù)所接的訂單或所繡內容、繡品尺寸等,選擇質地、大小合適的繡料。蜀繡一般以尼龍紗、真絲緞面、交織的真絲、人造絲(即仿真絲)作面料。選擇勾描粉本,先要審稿,看其適不適合刺繡,或選用什么面料。楊德全說蜀繡設計師不但要畫出塊面構成形狀,還要畫出景物或物體的色彩明暗、層次出來,畫稿一定要便于刺繡。
在繡莊時,我看到了上料的過程。上料,就是根據(jù)所繡題材形式,分配合適的面料,并上繃架準備勾描。有一個人繡的小幅面繡品,有幾人繡的大幅面繡品。我到設計室時,看到選好的畫作摹本已鋪在案子上,繡料已繃伸展重疊在摹本上面,摹本線條畫顯現(xiàn)在薄而透的尼龍紗上,設計人員隨即用白色中性筆在尼龍紗上開始勾描圖稿。
勾描完的繡料要重上刺繡的繃架,即把繡料張緊繃在木架上,使其平整不皺縮,以便刺繡。
楊德全刺繡給我看的是《荷花鯉魚》。她把一束絲線捋了一下,這些絲線是深淺不同的綠,后很順溜地放在繡面上。她說會根據(jù)圖案,準備好各種顏色的蠶絲線,并在刺繡前分剖成粗細幾絲以派用,叫做分線,行話也叫剖線。分成多少絲縷是按刺繡的需要。常規(guī)繡四五絲,動物打底六絲,的繡品或復雜部位的飛針甚至僅一絲。
我看不到繡面上勾描的線條,楊德全說刺繡不是簡單地跟著勾線繡就行,必須按照勾線的粗細均勻流暢地繡,恰到好處,不能增一分減一分,如多繡出那么一點來遮蓋線條,就會造成景物的變形或者比例的失調,線條也不流暢。
分線后,楊德全開始繡荷葉。蜀繡針法有138種,這是一個高技術長期積累豐富的針法體系,但常用的不過數(shù)種。這是根據(jù)蜀繡代表性題材來說的。楊德全舉例說,繡熊貓、芙蓉鯉魚或繡一般人物,通常就用施毛針、平暈針、滾針、鋪針、衣錦紋針等;繡大片的葉子、樹干、房瓦或房柱、人臉皮膚等用暈針。
比如,鯉魚魚鱗片用暈針;人物衣飾或裝飾性圖案用衣錦紋針;繡動物的眼睛用滾針;亂針交叉針用來繡背景。各種針法的運用不是單一的,根據(jù)所繡題材而有變化和創(chuàng)新,即便常用的針法,也有運用得好與不好的差別。
我一個外行,不能看到她運針的細節(jié),但看到她有些細致的動作,如線穿到針上后,要兩手拉伸平舉到眼前細看。她說,一看線是否平直,二看線上有無毛刺,有就要捋去。在繡的過程中,她不時停下來,端詳刺繡圖案,或用手輕輕撫摸,按按繡面。她說繡品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