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相當(dāng)長時間的動物油后,因為榨油技術(shù)的誕生,才始有素油。素油的提煉,大約始于漢。劉熙《釋名》有柰油,搗實和以涂繒上,燥而發(fā)之形似油也。杏油亦如之。柰是果木,也就是林檎的一種,也稱花紅和沙果。繒是當(dāng)時絲織物的總稱,古謂之帛,漢謂之繒。將沙果和杏搗爛攪和后涂在絲織物上,待干后好像是油一樣,其實并非真正的油。按《天中記》中說法,早時的素油是從烏臼中提煉出來的:荊州有樹,名烏臼,其實如胡麻子,〔左提手右一壽字〕其汁,可為脂,其味亦如豬脂。烏臼,實際為烏桕,落葉喬木,有種子,外面包白色蠟質(zhì)。種殼和仁確實都可榨油,但榨出的油現(xiàn)在都只能作工業(yè)原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