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總理朔爾茨在《紐約時報》25日發(fā)布的長篇采訪中再次拒絕向烏克蘭提供主戰(zhàn)坦克。被問及原因時,朔爾茨稱“這是一場非常危險的戰(zhàn)爭”,“德國正以一種不會使戰(zhàn)爭升級為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方式來做這件事(對烏軍事援助),否則那將是一場災難”,同時強調“德國已經為烏克蘭做了很多了”。 另一邊,烏克蘭已多次催促德國提供“貂鼠”式步戰(zhàn)車和“豹”式主戰(zhàn)坦克。因德國始終拒絕提供,烏外長庫列巴本月13日甚至在推特發(fā)出尖銳質疑,“是什么讓柏林害怕,而基輔毫不畏懼?” 報道稱,朔爾茨被問及這條推特時顯得“很不高興”(bristled)?!邦I導力并不意味著你要做別人要求你做的事,而是指做出正確的決定。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朔爾茨如此回應。 但朔爾茨的猶豫也為他招致了眾多批評,《紐約時報》在文內以“明顯的謹慎、形似機器人”形容,并寫道“他希望烏克蘭獲勝嗎?‘俄羅斯不會贏(Russia can’t win)’,他最多這樣說”,“他根本不會說出‘勝利’(victory)這個詞,更不用說給它下定義了”。 德國總理朔爾茨,圖自《紐約時報》 “我們向烏克蘭人提供了大量非常有效的武器”,朔爾茨對《紐約時報》說,德國“真的做了很多”。 俄烏沖突爆發(fā)后,朔爾茨在2月就承諾將大幅增加國防開支,之后在6月3日,德國聯(lián)邦議院投票批準了這項1000億歐元(約7139.94億人民幣)的特別國防資金。路透社稱,這筆資金將使德國國防開支達到GDP的2%,成為僅次于美國和中國的世界第三大軍費開支國。 截至目前,德國已承諾向烏克蘭提供超過7億歐元(合48.36億人民幣)的軍事援助,其中包括一個現(xiàn)代化的防空系統(tǒng)、多種火箭發(fā)射器、火炮和幾十門高射炮。 《紐約時報》報道截圖 然而盡管朔爾茨多次表示“德國已經做了很多”,烏克蘭仍在呼吁進一步的軍事援助,并持續(xù)施壓、點名要求德方提供“貂鼠”式步戰(zhàn)車和“豹”式主戰(zhàn)坦克。不過德國始終未答應這項要求。 這引得烏外長庫列巴9月13日在推特發(fā)出言辭激烈的譴責,稱“來自德國的信號令人失望。烏克蘭現(xiàn)在需要豹子(“豹”式主戰(zhàn)坦克)和馬德斯(“貂鼠”式步戰(zhàn)車),以解救烏克蘭的人民。關于德國為什么不能提供這些武器,目前沒有一個理性的原因,有的只是抽象的恐懼和借口。是什么東西讓柏林害怕,而基輔毫不畏懼?” 《紐約時報》稱,當朔爾茨被問及庫列巴發(fā)的這條推特時,他顯得“很不高興”(bristled)。 “領導力并不意味著你要做別人要求你做的事,領導力是指做出正確的決定,并且要非常強大。而這就是我正在做的事情?!彼窢柎娜绱嘶貞?。 “我們正在與我們的盟友一起處理,我們從不單獨做某件事,這就是我們對一場非常危險的戰(zhàn)爭的應對方式”,朔爾茨再次重申了德方“不會擅自行動”的立場。當前其他盟國也未向烏方提供類似的西方制造的步兵戰(zhàn)車或主戰(zhàn)坦克。 值得一提,朔爾茨在采訪時同樣拒絕了任何關于美國可能在鼓勵德國站出來并帶頭向烏運送主戰(zhàn)坦克的建議。 在庫列巴發(fā)出尖銳推文的當天,美駐德國大使館同樣在其官方推特發(fā)文,先是夸贊德國對烏克蘭的軍援,隨后在結尾寫道,“關于援助類型的決定最終由每個國家自己作出”。 報道提及,德國拒絕提供主戰(zhàn)坦克的態(tài)度遭到了其東歐鄰國的批評。 德國防長蘭布雷希特此前表示,德國不向烏克蘭提供主戰(zhàn)坦克是為了保障其能夠履行對北約的義務,但北約秘書長延斯·斯托爾滕貝格聽后卻“唱反調”,表示“武裝烏克蘭更重要”?!巴ㄟ^確保俄羅斯不在烏克蘭獲勝,我們也在提高我們自己的安全”,斯托爾滕貝格說。 《紐約時報》指出,德國內部“不耐煩的情緒也在增加”。自由民主黨的聯(lián)邦議院國防委員會主席史特拉克·齊默曼表示,“整個歐洲都在等待德國邁出第一步”。 然而報道稱,在采訪中,朔爾茨始終保持著“明顯的謹慎”,不愿談及自己對如何結束俄烏沖突的看法,僅表示他贊同拜登5月份在《泰晤士報》上發(fā)表的客座文章。 該文中,拜登引用了澤連斯基的話,認為戰(zhàn)爭“只能通過外交手段最終結束”。拜登寫道,西方并不尋求北約和俄羅斯之間的戰(zhàn)爭,其向烏克蘭提供的軍事支持是為了在外交時機到來前加強烏方的力量。 《紐約時報》稱朔爾茨過分謹慎,甚至形似機器人。“他希望烏克蘭獲勝嗎?‘俄羅斯不會贏(Russia can’t win)’,他最多會這樣說”,《紐約時報》不無嘲諷地寫道,“他根本不會說出‘勝利’(victory)這個詞,更不用說給它下定義了”。 朔爾茨的猶豫為他招致了許多批評,“如果總理真的要表現(xiàn)出領導風范,他就必須具備出主動性,要站出來”,德國國際與安全事務研究所安全政策負責人梅杰說,“做很多事和帶領大家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