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化球員最近成為熱門話題,有人支持,有人反對。阿根廷主帥普爾吉奧尼就站在反對的一方,他明確表態(tài)拒絕使用歸化球員:“我一直反對歸化,只要我還執(zhí)教國家隊,這就不會發(fā)生,我甚至不會讓其他國家的工作人員出現(xiàn)在球隊?!? “國家隊?wèi)?yīng)該是最純粹的地方。我不反對選擇歸化的隊伍,我只是反對這樣的規(guī)則?!? 剛在美錦賽奪得冠軍的普爾吉奧尼有拒絕歸化的底氣,但這不意味著歸化球員就是錯誤的方案。對于個別擁有深厚根基的國際強隊來說,歸化的確不一定能增強戰(zhàn)力,反而會擾亂球隊的打法,曾經(jīng)的西班牙就因為歸化伊巴卡,攪亂了球隊的打法思路,效果并不理想。 而且,傳統(tǒng)的國際強隊都擁有著各自的歷史底蘊,他們大多都有體系的傳承,一套打法已經(jīng)根深蒂固,磨合也非常成熟。這些強隊的國內(nèi)聯(lián)賽也基本都有成熟的人才培養(yǎng)機制,與其花心思研究歸化球員,還不如挖掘自身潛力來得有效。 所以,也不難理解為何普爾吉奧尼會對歸化如此抵觸。因為阿根廷隊本就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才庫,他們不需要在外人身上花心思。 可是,對于那些新興的球隊,他們體系稚嫩,也沒有建立起穩(wěn)定輸血的人才培養(yǎng)體系,他們無法與根基深厚的國際強隊相提并論。因為沒有成熟的體系,他們可以遷就歸化球員,而歸化球員也能用他自身的個人能力反哺球隊,實現(xiàn)互惠互利,短時間提升球隊?wèi)?zhàn)斗力。 例如菲律賓,布拉切和克拉克森的加入目前似乎是利大于弊吧? 也許有人會質(zhì)疑,使用歸化球員就占據(jù)了本土球員的名額,這不就是在打壓本土球員嗎? 國際籃聯(lián)為了防止這種竭澤而漁的情況出現(xiàn),并不允許球隊大量使用歸化球員,每個球隊只能有1名歸化球員,且至少擁有11名本土球員的規(guī)則。 視歸化球員為洪水猛獸大可不必,也不意味著這是短視的行為。歸化球員不僅能帶來短時的戰(zhàn)力提升,也能產(chǎn)生鯰魚效應(yīng),對水平不夠的本土球員會帶來示范作用,促使本土球員在訓(xùn)練、比賽的態(tài)度上與水平更高的歸化球員看齊。 就像一根杠桿,撬起整個本土球員的競技水平。 對于根基不穩(wěn)的球隊而言,歸化球員未嘗不可,這既是提升戰(zhàn)斗力的手段,也是讓本土球員提升緊迫感的方法。今年歐洲杯賽場上24支球隊,只有3支球隊沒有使用歸化球員,這就可見一斑。 每個國家的體育發(fā)展水平不同,球隊也在不同的發(fā)展階段,所以歸化對于每一支球隊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不能一概而論。 西班牙或許是有趣的案例,大家都在說西班牙人才衰落,竟然淪落到要用洛倫佐-布朗這位CBA棄將作為歸化球員。但布朗卻很好的融合進入西班牙的球隊體系,頂替了盧比奧的作用。 西班牙歐洲杯奪冠證明這次歸化是成功的,這也給所有球迷心中的疑問做出了解答——歸化并非洪水猛獸,只要選擇適合自身體系的球員,而不是唯名氣論,不買貴的,只買對的,那只會助推球隊更進一步,而不會讓球隊落入萬丈深淵。 畢竟,誰不青睞高水平運動員呢?就連有夢之隊之稱的美國隊,其實也一直在使用“歸化”,前有尼日利亞的奧拉朱旺,后有維京群島的鄧肯,如果細算下來,歐文也算是澳大利亞人…… 說到最后,我們無法繞開中國籃球的歸化問題,或許我們也應(yīng)該踏出這一步,讓歸化球員成為中國籃球的那條“鯰魚”。但要把握住一個大前提,只選對的,不選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