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彈一星”是什么?火箭初始質量和進入太空后質量的比值是越大越好還是越小越好?9月1日開學日,北京市科協(xié)聯(lián)合新京報推出“2022年北京‘科學家精神進校園’活動”,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博士高玉峰走進廣渠門中學,以《從地球到星空》為題給學生們上了開學第一課。他從“想象”和“現實”兩大方面進行闡述,告訴學生們要“敢想”,并要在小的時候就打下扎實的理論基礎。 高玉峰長期致力于空間電源系統(tǒng)、系統(tǒng)工程、大數據、網絡安全等方向的研究,曾擔任三顆衛(wèi)星型號電源分系統(tǒng)設計師。 他告訴學生們,好奇心非常重要。好奇心從哪來?高玉峰引入了兩個人物:一位是法國人凡爾納,一位是錢學森,他們都在各自年代對未來科技進行了暢想,但凡爾納偏向于科學幻想,錢學森是基于理論邊界。錢學森是科學家,所以他想的東西更加實際,但并不代表他想的東西不遠。比如,VR通常被翻譯成虛擬現實,但是錢學森將其翻譯為靈境技術,這實際上是元宇宙的前身。“夢想是你想得有多遠,你最終就能走多遠?!? 在課堂上,高玉峰告訴學生們一定要“敢想”、“大膽想象”,不要給思維設限,因為沒有基礎理論的創(chuàng)新,沒有想象突破邊界,就只能沿著前人的理論越走越窄。 他舉例說明,在蒸汽機時代,如果只是基于現有的科技基礎想象,那么以后出現的所有交通工具都應該是冒著煙的,因為那時還沒有內燃機、更沒有電?!坝辛穗娭?,東西可以做得很小巧,這就是理論邊界,決定了你想的東西能夠走多遠。你在一個落后的理論邊界,即使在當時它代表主流,但不做基礎理論創(chuàng)新,就只能是沿著老路越走越遠。” “我們芯片制造處于卡脖子地位,是因為理論基礎不夠強,大家現在學經濟、學互聯(lián)網模式、網上帶貨,但是數學、物理、化學是這些基礎學科的理論創(chuàng)新,能夠決定最終的科技能夠走多遠。”高玉峰說道。 他以太陽能為例,解釋了從科學到技術、從技術到產業(yè)的過程。太陽能最開始的科學原理是光電轉換,把光轉化成電再存起來,物理化學是基礎。技術創(chuàng)新在哪?高玉峰解釋說,最早的人造地球衛(wèi)星上天必須有電,只能通過太陽能電池板,把技術推廣到民用之后發(fā)現可以大幅降低成本,現在光伏行業(yè)的脈絡就是從最開始的物理化學、到衛(wèi)星上天的太陽能電池板、再到現在家喻戶曉的太陽能板。 1915年愛因斯坦提出廣義相對論,1927年海森堡提出量子測不準原理,直到1961年加加林才行走于太空……高玉峰以時間脈絡作為講座的結尾。他讓學生們大膽想象,在100年后的今天,人類是否可以接近光速飛行?高玉峰希望,同學們能把精力和想象力更多放在對推動人類進步更有意義的事情上。 記者了解到,為把科學家精神留在課堂,北京市科協(xié)還將聯(lián)合新京報邀請由老科學家、科學家后人、相關研究專家或青年科技工作者組成的“科學精神宣講團”走進北京市多所中小學校園,舉行多場校園宣講、校園科技節(jié),啟發(fā)青少年創(chuàng)新思想,培育科技報國的遠大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