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張卜天:讓生命有意義的事才最現(xiàn)實 如果每個人生來都自有使命,許多人恐怕至死都沒能找到這樣的東西,而另一些人一早便已覺悟。 張卜天顯然是后者。 從2001年、22歲著手翻譯柯瓦雷的《牛頓研究》起,他再沒中斷學術翻譯這項枯燥冷清、報酬并不豐厚的工作,將自己的業(yè)余時間盡數(shù)投入。 到2016年末,37歲的張卜天已出版譯著36本,交付譯稿40余部;獨力策劃、翻譯著兩套譯叢: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科學源流譯叢”和商務印書館的“科學史譯叢”。 15年寂靜光陰里,這位年輕學者如埋頭修行的苦行僧,以平均每年兩到三本的速度,把古希臘至科學革命后科學發(fā)展的諸多經(jīng)典陸續(xù)引介。 多少了解學術翻譯是怎么回事的人,都難免為之驚訝。有人稱贊張卜天以“一己之力”為學術傳播做出重要貢獻,有人評價他是這個時代的大熊貓,商務印書館學術出版中心編輯李婷婷說他是“絕無僅有的一個譯者,簡直不像這個世界上的人”。